公考季警惕诈骗陷阱,网警提醒安心备考
资讯2025-11-208410
随着一年一度的国家公务员考试(简称“公考”)的日益临近,备考中的青年们怀揣着梦想,渴望通过这条充满挑战的道路进入公共部门,在这个充满希望与挑战的季节,不法分子亦蠢蠢欲动,利用各种手段进行诈骗活动,给考生们的生活带来了不少困扰,为此,网警提醒广大考生,务必保持高度警惕,以免上当受骗。
警惕信息泄露:保护个人隐私是关键
在备考期间,考生们会频繁接触到各种资料、课程及考试资讯交流群,不法分子往往通过非法手段收集考生信息,并在各大论坛、QQ群和微信群发布“包过班”、“内部资料”等虚假信息,他们诱使考生点击恶意链接或下载不明APP,一旦操作,个人信息就可能被轻易获取,从而实施精准诈骗,考生们务必谨慎对待第三方机构提供的信息,尽量选择官方及经过认证的平台或资料。
谨慎参加高价培训:理智消费避免经济损失
为了提高竞争力,许多考生会选择参加各种培训班或购买辅导资料,市面上充斥着大量名不副实的培训机构,这些机构常利用夸大宣传、承诺效果甚至假冒官方名号等手段引诱考生缴纳高额费用,一些骗局甚至直接提供虚假教材和课程,导致考生的时间和金钱双重损失,警方建议,在选择培训机构前需多方了解其背景及口碑,核对其教材的合法性和师资的真实性,合同需条款清晰,避免一次性缴纳大额费用。
辨别真伪信息:官方渠道最为可靠
公考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步骤是获取官方发布的信息,不法分子常利用考生急于得知考试成绩的心理,假冒官方发布虚假成绩信息或直接发送短信通知考生面试机会等,这种诈骗手段既会骚扰考生又会造成经济损失,考生一定要通过官方网站或手机客户端等途径获取官方信息,并在接到陌生人电话或短信时保持冷静,多方验证信息的真实性。
注意网络安全:警惕网络欺诈带来的损失
备考过程中使用网络变得不可或缺,但其中存在的风险也非常大,点击不明链接可能被植入木马病毒、盗取账号和密码;在钓鱼网站上输入个人信息可能被直接诈骗;交易买卖试题等行为也会触犯法律,警方建议对内容可疑的网络链接和信息要做到“三不一多”:不轻信、不透露、不转账、多核实。
增强维权意识:遭遇诈骗敢于举报和维权
若不幸被骗,广大考生应及时保存证据(包括聊天记录、转账记录等),并在第一时间向当地公安机关报案或访问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平台进行反馈,还可以向相关的消费者权益保护组织举报,寻求退款或其他赔偿措施,学习法律、懂得法律并善用法律不仅能帮助自己维权,还能有效打击不法行为并净化网络环境。

版权声明:如发现本站有侵权违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yrdown@88.com举报,一经核实,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推荐
暂无记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