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汛高频词及术语解读
资讯2025-07-1125940
在防汛工作中,专业术语的准确理解与运用至关重要,这些高频词汇不仅是信息传达的纽带,更是我们预判和应对洪涝灾害的有力工具,掌握它们,有助于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本文将深入解析防汛领域常见的专业术语及其应用场景,助力读者深化理解,提高应对能力。
洪水预警
概念:洪水预警是指通过对河流、湖泊、水库等流域的水情及气象信息的综合分析,提前发布的关于洪涝灾害及其发展趋势的警示信息,预警通常包括预警级别(如蓝色、黄色、橙色、红色预警)、发生时间、影响范围及应对措施建议。
应用场景:当接收到洪水预警时,应立即关注预警级别,黄色、橙色或红色预警可能意味着需要转移危险地区的居民和物资,而蓝色预警也提示着需加强防范意识。
注意:曲解或延误应对洪水预警信息可能导致严重后果。
降雨量
概念:降雨量是指地面某一点在某一时间段(如1小时、6小时或24小时)内水量的积累,通常以毫米为单位,降雨量的大小直接影响地表径流和排水系统的工作,当某地降雨量超过一定阈值(如日降雨量超过50毫米)时,可能存在发生洪水的风险。
应用场景:在降雨较大时,需关注排水系统状况,及时清理堵塞物,如需转移或避险,应根据最佳疏散路线提前行动。
过境流量(或称为“过境水”)
概念:过境流量是指河流流域中上游汇集的流量通过某断面时的流量数据,这一数据直接关系到下游区域可能受到的影响程度和防汛工作的重要性,过境流量过大可能导致沿岸地区的洪涝风险增高。
应用场景:当观测到上游的过境流量异常时,需及时关注并通知相关部门,以便采取针对性预防措施,如组织群众提前转移、调整骨干排水设施的工况等。
集雨面积
概念:集雨面积是指流域内连片的受暴雨影响的面积总和,这一面积直接影响防洪排涝的总体效果和决策。
应用场景:通过计算某地区的集雨面积,制定足够的应急预案,修建与天气相匹配的工程设施,提高城市的防洪水平,在大面积降水时,高集雨面积为城市或地区提供了更多的水储量和更大的排水空间,以应对水灾风险。
分布不均匀(短期内的高频次降水)
概念:在同一地区较短时间内出现降水分布不均的情况,可能导致土壤水分快速积累,部分地区容易产生积水,引发洪水、滑坡和泥石流等灾害。
应用场景:在短时强降雨期间,需特别关注水位峰值情况,检查城市排水设施是否畅通无阻,及时排除可能的积水点。
滑坡和泥石流(又称流砂滑坡)
概念:受雨水渗透影响而发生土体滑动的现象,滑坡可能伴随洪水泥石流,直接导致严重灾害事故,通常发生在山区,与地质环境密切相关,同时也应考虑到上述影响因素如暴雨的冲击。
应用场景:雨停后,注意观察地形变化及是否有幼小动物或其他迹象显示滑坡前的危险信号,进行持续的土力测定检测,采取必要的工程措施减少滑坡发生的风险,同时增强地质密度与强度,维护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对人员进行强化教育,以应对突发的地质灾害发生状态下的培训,做好准备工作,减少伤亡发生几率。
六个防汛高频词是防汛工作中的关键内容,必须引起高度重视,通过深入学习这些基础概念和相关情景应用,我们可以更精准地预知和掌握防汛工作信息,必要时能正确分解考虑和分项执行关键任务,确保生命财产安全得到最大限度的保障和提高,这对于安全意识和维护认知均有积极意义,希望通过对以上内容的学习,大家能对防汛高频词的认知有明确的方向,结合具体实战,轻松读懂并理解其在实际工作中的运用,提升自身对保障安全掌控能力的认知,为洪涝灾害防范做出积极有效的贡献。
版权声明:如发现本站有侵权违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yrdown@88.com举报,一经核实,将第一时间删除。